(来源:宁夏金融工作)
自治区党委金融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防范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有效统筹发展安全,聚焦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主题主线,锐意进取、奋发勇为、攻坚克难,努力推动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年来,自治区党委金融办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坚持高站位谋划、高起点推动、高标准实施,各成员单位履职担责扎实有力,打击非法集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风险、金融领域“非法中介”、“伪私募”机构等专项整治成效显著,涉金融字样企业准入把关持续加强,群众防范非法金融活动意识持续提升,有效守护了人民群众“钱袋子”,推动全区金融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高站位统筹 构建全域联动治理格局
面对金融风险形势的复杂演变与严峻挑战,自治区党委金融办始终坚持以机制建设夯基固本,以制度创新赋能发展,精心构建起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全域覆盖的立体化治理网络,为保障全区金融安全筑起第一道坚固防线。
坚持高位推动,自治区专门成立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领导小组并参照中央层面协调机制运行,全区5个地级市和22个县(区)全部建立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工作机制,进一步拧紧了三级联动、部门协同、层层落实的责任链条。从自治区到地级市,再到县(市、区)、乡镇(街道),各级党政“一把手”带头研判风险、部署任务、督查落实,以“头雁效应”推动责任层层传递、压力层层传导,确保治理力量延伸到每个角落。从贺兰山下的工业园区到黄河岸边的乡村集市,从银川的商业综合体到固原的山区村落,网格员手持移动终端采集信息,信息员走街串巷排查隐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矩阵。
坚持深入基层推动精准破解难题。自治区党委金融办多次牵头赴市、县(区)开展会商研判,深入社区、乡村进行专题调研,在产业园区与企业负责人交流破解风险防控,在乡村集市与农户面对面宣讲安全理财途径方式,将一线实情转化为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决策部署的精准靶向。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将防非打非工作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形成“三级联动、部门协同、层层落实”的一体共治格局。在石嘴山市的社区服务中心,网格员定期组织“金融安全小课堂”;在吴忠市的田间地头,信息员用方言讲解非法金融活动案例,让治理力量既“沉下去”又“活起来”,确保每一处风险隐患都有人管、有人防、有人治。
坚持完善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政策强化制度保障。认真贯彻落实《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提请自治区政府常务会研究对《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实施细则》文件有效期延长2年,确保全区防非打非工作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制定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实施方案,系统部署工作,兜牢政策保障底线。针对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风险、金融领域“非法中介”和养老服务突出问题等专项整治任务,及时制定方案,细化责任分工,确保行动有计划、任务能落实。
全方位攻坚 祭出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工作“组合拳”
自治区党委金融办以“控增量、减存量、防变量”为核心目标,聚焦源头治理、专项整治、监测预警、宣传教育四项重点,祭出一套环环相扣、行之有效的“组合拳”。
筑牢源头治理的“防火墙”。在全国率先探索涉金融业务商事登记管理会商机制,将“金融”“理财”“投资”等涉金融业务字样从99个动态扩容至180个,涵盖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新兴领域,实现应归集尽归集。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市场监管部门在企业注册登记时,对拟使用金融字样的企业注册登记时实行“照前会商”,由金融管理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研判风险。制度实行以来,依法依规发现并纠正了一批问题企业,切实把牢准入关口。同时,对存量风险进行集中整治,有效督促违规使用金融字样企业清理整改,及时有效化解了存量风险。
用好专项整治的“利剑”。2025年以来,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按照国家要求启动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和“伪私募”机构、金融领域“非法中介”、养老服务突出问题等专项整治行动,坚持风险排查、打击处置、整治规范、建章立制和宣传教育“五箭齐发、集中攻坚”,指导各市、县(区)3轮地毯式排查挖掘风险线索,重点突破陈案积案和重大存量案件,形成“查处一起、震慑一片”的强大效应。截至目前,全区运用行政手段早期介入处置非法金融活动风险426件(次),实施刑事立案打击11起,实现国家挂牌督办案件结案出清,基本完成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风险整治;全区金融领域“非法中介”、专项整治排查机构500余家,对涉嫌违法违规活动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管控、处置,做到打早打小、精准治理。
打造监测预警的“千里眼”。非法金融活动监测预警平台整合市场监管、税务、银行等12个部门的数据资源,覆盖35万家企业,通过大数据算法识别风险特征。平台运行以来,核查企业30余万家,排查风险主体718家,预警186家,核查处置率100%,有企业短期内频繁变更股东和经营范围,被标记为“高风险”;有企业账户出现大额、频繁的资金往来,被推送至公安机关核查。90个投诉平台、300余部热线电话织密群众监督网,47次联合“扫楼清街”深入写字楼、商业街区,深入挖掘线索推动34件风险早期化解,实现“打早打小、防患未然”。非法金融广告治理持续深化,市场监管部门监测各类广告2.3万条,查处虚假金融广告45条;行业协会发挥自律作用,组织银行、保险机构开展“自查自纠”,清理违规宣传资料1.2万余份,多维度监测体系让非法金融活动难以藏身。
扩大宣传教育的“声量场”。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矩阵协同发力,新华财经、《宁夏日报》推出“防非打非宁夏行动”专题报道,披露典型案例、解读政策法规;宁夏广播电台策划录制6集方言版广播情景剧演绎非法集资的常见套路,在农村地区广受欢迎。制作21部短视频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传播,《金天想发财》《包装》等作品播放量超550万次,互动覆盖620万人(次);开展“七进”宣传100余场,金融专家走进社区讲授“如何看懂理财合同”,民警在乡村大集发放宣传册,志愿者在校园举办“防非知识竞赛”,14万份宣传品走进千家万户;1200台楼宇显示屏、1500台公交车载电视滚动播放公益广告350万余次,播放形成沉浸式宣传氛围。“6·15”集中宣传日推出“宁安龙龟”“宁小安”“宁小元”“宁小智”专属IP形象,这些卡通形象出现在海报、宣传品、短视频中,让防非知识以更鲜活的方式深入人心,构建起全民参与的“防护网”。
深透视研判 把握非法金融活动风险态势与治理方向
防非打非是一场持久战,必须精准把握风险演变规律,方能靶向施策、决胜千里。当前,宁夏各类内生型非法金融犯罪活动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与东部地区相比,我区外省输入型犯罪风险隐患凸显,特别是民间投融资中介、农林牧渔、私募基金等领域风险较为突出,不法分子蹭政策热点、蹭产业热度、蹭市场流量,非法金融活动披着合法外衣不断翻新花样,总体呈现发案数上升快、涉案金额大、涉及人数多等特点,发现难、识别难、管控难。
近年来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法也在持续翻新,主要呈现出3个特点:一是蹭政策热点,将非法集资与“乡村振兴”“碳中和”等国家战略挂钩,编造“生态农业投资”“云养殖”等概念;二是披着合法外衣,通过注册公司、租用高档写字楼、邀请名人站台等方式自我包装,骗取群众信任;三是利用新技术,借助区块链、元宇宙等概念发行“虚拟货币”,以“去中心化”为幌子逃避监管。这些新型犯罪呈现出发案快、金额大、人数多的特点,“三难”问题依然突出,一旦爆发往往已成“惊雷”,对金融环境造成冲击。
非法金融活动的外溢性、传导性、关联性较强,是影响经济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自治区党委金融办将会同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持续发力、紧密协同,及时研究部署防范和打击工作,切实有效防范化解相关矛盾风险,忠诚守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谋长远发展 书写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工作新篇章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宁夏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实举措,强化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工作质效,以金融安全护航全区高质量发展。
政治引领将更加坚定有力。始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刻把握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工作的政治性与人民性,将其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切实强化各地各部门主体责任,完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从党委政府到基层社区,从金融机构到行业协会,凝聚各方力量形成“一盘棋”,统筹推进风险排查、案件查处、善后处置等工作,让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责任链条无缝衔接、运转高效。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自治区党委金融办将以毫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勇往直前的奋斗姿态,持续深化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工作,聚力守护人民群众“钱袋子”,为实现宁夏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宁夏日报
编辑:马妮娜
审核:赵楠
利鸿网配资-股票最新配资平台-河南配资公司-在线配资论坛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